MENU
  • 201805.12
  • 201808.31

陸府植深館

綠洲

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

OASIS

展覽概念簡介

 

生活在現代都市裡的我們,雖不是生活在沙漠中需要追尋單一水源而居,然而水泥叢林幾乎就像是現代人造沙漠。因而,走踏著柏油路、穿梭在高高低低的樓房之間,當來到一個可以踩到真正泥土、綠地甚至看見有著生物在裡頭悠遊的活水時,就像是在沙漠中來到綠洲那樣重新地感覺到生命又回到了身上那樣的舒暢。

以台中為家的陸府建設,一直以來以百分之百綠覆蓋比率的原則在做建設,強調生機與永續,創造都市當中的綠地。回應陸府建設獨特的建設關懷,本次展覽企圖以「綠洲」作為想像,以藝術的方法,探索與揭露人與植物、生態之間尚有距離的關係。將現代都市與人和自然生態之間的關係做為觀察的對象,試著對觀眾拋出思考命題,我們要如何從作為「生物」的其中一員作為切入點,將都市環境經營規劃得更加合宜,除了發展都市生態的生物多樣性,是否還能進一步體認並發展城市與大環境生態的平衡關係。

/策展人 蔡明君

 

About the exhibition

 

Living in a modern city, we do not need to chase water like living in a desert.However, the concrete forest is like an artificial modern desert today. Hence,when we eventually find a place where has soil, green and flowing water with fish after walking on asphalt road wandering between houses and high-rises, it feels exactly like finding an oasis in a desert, being alive again.

Live Forever Construction Company is based in Taichung with the principle of building projects with green covered. The aim of the company is to give vitality,sustainability and creating green in a city. Inspired by its core value, the exhibition Oasis reveals the dis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plants and ecology via imagining oasis in a city. We observ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urban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raise a question to our viewers: how do we make our everyday environment a better place for living if we see ourselves as a part of the living beings on this planet? Can we develop biodiversity of urban ecosystem and find a balance between urban area and its surroundings?

 

Text/ TSAI, Ming-Jiun

✓下載策展觀點完整版

 

藝術家介紹

 

 

 

林以婷|Lin I-Ting

走路或是搭車,林以婷透過不斷移動,觀察城市與植物的關係。她發現,都市裡的植物從來不是絕對的「自然」,行道樹、植栽、草地,這些植物的存在多半是「人為選取後的自然」。然而,植物會隨著時間變化,不會永遠維持人所預設的樣貌,有時他們蔓生或不請自來地落地生根,有時會產生與人造物奇特的共存關係。她擷取出這些都市裡的折衷風景,像是都市特有的自然景象,同時也重新思考人、都市與植物之間的關係。

林以婷,1986年生,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她以繪畫或影像結合的方式來創作,常以感官經驗配合環境影像作為創作題材,經常將身體做為感官接收器,置入作品畫面中。

 

 

許哲瑜|Che-Yu Hsu

擅長將敏銳的感受與觀察力轉化為藝術作品的許哲瑜,在這次計畫中,與其他藝術家不同,他沒有選擇走向戶外,而是思考居住與房屋之間的關係。從發現家裏沒有人使用房間的衰敗開始,許哲瑜的父親對他說「房子只要沒有人住就會損壞特別快」。因而他以「人的方式去想像房子」。在還沒有人住過以前的屋子,就算是裝潢完好也安置了傢俱,他仍然會覺得它不是真正的存在,直到人入住以後,才開始想像房子也有了精神與記憶。對他而言,每一次回到老家,當他看到落漆發霉的牆壁,就會想起一些兒時往事。即使最終人離開了、房子倒塌了,物換星移世界也灰飛煙滅,它們或許仍存在於宇宙的某處,還會有一些人在裡頭吧。

許哲瑜,1985年生,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現為自由藝術創作者。作品形式多以動畫、錄像、裝置為主,關注媒介與記憶之間的關係,對他而言,無論是個人私密的或群體記憶,重要的並不只是透過媒介所能回溯的事件歷史,更是記憶如何被建構與被觀看的過程。

 

 

劉彥均|Yen-Chun Liu

回到城市這個自己居住與生活的環境後,劉彥均思考在城市中的人們真實接觸生態這件事,似乎過於遙遠,與切身的日常難以產生近距離的關聯、感受。或許陽台上、房間裡的盆景,才是與我們最靠近的「植物們」,但論私有、尺寸、數量以及生長方式,要作為生態思考,則較相近於庭園造景。那麼拉到街道上呢?在公共領域裡,所謂「都市森林」之中?於是她以「考現學」的方式,觀察城市中人們如何與植物發生關係,除了在樹下乘涼,樹木如何成為了一個置物處,並發展出特屬於城市的「樹置物」風景。

劉彥均,1987年出生於高雄,現居於臺南,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習慣的創作方式,主要來自對於日常生活的觀察。由於感知的敏銳,擅長藉由經驗與記憶為本,透過連結、轉譯各種她所閱讀及接收的資訊,解決自己對許多狀態及現象的提問,也因此在創作媒材上沒有固定的形式。

 

 

謝奉珍|Feng-Chen Hsieh

以聲音作為創作媒材,謝奉珍經常在日常生活環境裡進行探索,並觀察到自然與人為活動兩者聲音在環境中相互讓渡的關係。由於聲音所具有的擴散性,人的耳朵無法在一個環境中完全解離出人為與自然的聲音,風吹樹梢的沙沙聲、火車轟隆聲、鳥叫聲、鞭炮聲、走路聲、飛機聲、蟲鳴聲、建造聲、種樹聲...,這些不同層次的聲音交雜存在,成為了一個整體,這也引發她進一步思考,什麼是真正的自然?而在作品的呈現上,運用陸府建設正在建築的工地所使用剩餘下的廢材,組合成不同狀態的音箱,進行人為材料與聲音之間的融合對話。

 

謝奉珍,1987年出生於高雄,2014年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創作形式包含現場表演、聲音裝置、聲音影像間的關係實驗、田野錄音等,目前關注方向為人-人-環境-時空間的相互牽連變化上。她大部分的聲音裝置作品為現地製作,從2012年開始發表〈空間刺探機〉系列聲音裝置作品創作計畫,以不同的展覽空間特性為聲音創作的概念。

 

策展人介紹

 

蔡明君Ming-Jiun Tsai
現任  東海大學美術系專任講師 當代藝術策展&創作研究
學歷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美術系策展學研究所(MFA
          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MFA
策展計畫(選)
2017.11/策展人,推拿-侯俊明《身體圖》訪談創作,東海大學藝術中心,臺灣台中
2017.05-06/協同策展人,後植民計畫:社區生根創作,嘉義縣農村永續發展協會、甲仙愛鄉協會,臺灣嘉義、高雄
2016.09-11/創意總監,I Land a collaborative performance,亞洲文化協會,美國紐約
2016.01/策展人,存在的情境 東亞當代寫實藝術展,毓繡美術館:開館首展,臺灣南投
獲獎(選)
2013/第十一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類入圍:| Yard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10:00 -18:00,週一休館
最後進場時間為17:30
注意事項
【一般民眾參觀展覽】歡迎電話預約
參觀前請務必來電預約,我們將為您準備專屬導覽人員
預約電話:0800-524365 (服務時間12:00~19:00)
※歡迎學校/機關團體於展覽期間預約參觀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