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線之外,心游於藝:藝術家 鄭麗雲 專訪
藝術與環境對話
生於臺北鶯歌的藝術家:鄭麗雲,是美國聯邦政府的合作畫家之一,作品收藏在全球各地的多個美國大使館。在近40年的職業繪畫生涯中,曾經榮獲國際亞洲十大傑出才藝青年、紐約州榮譽藝術家、紐約藝術基金會藝術家聯盟獎、義大利佛羅倫斯雙年展米提其獎章等多個國際重要獎項。
走上藝術創作這條路對於鄭麗雲而言是自然而然、依循興趣的結果。童年時父母曾在制陶窯廠工作,後又經營書店和出版社,傳統工藝與文學鉅著都在咫尺之遙,使得鄭麗雲的童年深受中外文學作品薰陶,閱讀興趣多元。充滿好奇、廣泛涉獵的童年為她的創作歷程種下了多元的種子。
從水墨到油畫——創作語彙的發展
鄭麗雲求學階段進入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並以水墨畫為專業,此時期的畫風重視意境與抽象的展現,以大幅滂礡的山水畫為創作主軸。1983年前往美國求學後,轉而學習油畫,接觸到在媒材、構圖、技法上全然不同的創作型態。從基礎重新學習的契機造就了深厚的技法基礎,也是鄭麗雲日後作品得以兼具規模與細節的關鍵。
不論是寫實油畫,或西方藝術界的野獸派、印象派、抽象派等流派都有各自的語言,但是這些流派多半缺少水墨畫的意境與留白。媒材與畫風的轉變開啟了中西文化合璧的大門,此時期,鄭麗雲也接觸了版畫,並選擇學習難度極高的石版畫,從磨石、藥劑調配、墨水製作學習起。版畫中的凹凸板是鄭麗雲早期創作的重要形式,儘管日後因藥劑使用患上皮膚癌而減少版畫創作,此時期的經驗與靈感促使鄭麗雲在油畫畫布上重現凹凸版特有的高低錯位,這種創作風格自此深植於她的創作語言中。
人文、科學與自然——多元的創作靈感與方法
自幼廣泛閱讀各家書籍培養鄭麗雲對於知識的好奇心與探索精神,為繪畫作品加入了更多元的能量,兼具有數學、心理學、科學、人文等多個面向的特色。其作品雖然甚少直接運用分形、艾賓豪斯錯視、赫凌幻覺等,但風格上卻深受這些科學概念影響,科學與人文的精髓在畫家筆下交會,造就了獨樹一格的藝術語彙。也許正是因為這種混合科學與藝術的創作風格使得鄭麗雲的作品深受原本覺得藝術太過抽象、難以體會的理工人士喜愛。
除了活用當代的知識與學科之外,鄭麗雲的作品也以東方哲學中敬天愛地的精神詮釋西方宇宙論中的四種基本元素——水、火、地、氣。作品中宏偉的山岩與澎湃的浪濤呼應人類在河山之前的渺小,透過自然景觀的勾勒與意象呈現宇宙萬物的騷動。
鄭麗雲以油畫為創作主軸,但並不以此媒材為自己設限。在作品的表現手法上也深具有實驗精神,曾經親自嘗試將畫裱到木質建材之上,運用酒箱、陶土進行多媒材的創作。這些多元的嘗試與實驗都是鄭麗雲與創作環境對話的方式,反映著她對自然規律、生命的重視與熱愛。
亂中求靜、暖中更暖——藝術與環境對話
每一幅畫的創作過程都是鄭麗雲經過一番沈思、探索才開始的,因此使用的顏料、技法、構圖都呼應著創作當時的心境與環境,更捕捉了執起畫筆時的思維變化。畫風的變化也可以看出鄭麗雲在紐約與臺灣兩地之間的不同心情。定居美國的數十年間,鄭麗雲的作品用色較為沈穩,遵循極簡畫風與版畫的原則,營造出平靜、恬和的境界。
對於旅居異鄉的藝術家而言,柔和、彩度較低的用色偏好呼應了紐約的人聲雜沓,也保留了藝術生涯之初學習中畫時期對意境的追求。在中西文化的競爭中,鄭麗雲感受到了西方國家重視自我、慾望、疏遠與成長時華人社會首重自律、無私的傳統哲思相互牴觸的衝突感。
在臺灣定居的時期,她的作品則受到臺灣社會的鮮豔的風景與溫暖的人情味感染,在用色上較為飽滿豔麗,畫作風格也日漸活潑,產生了近乎叛逆的鮮豔感。近期由陸府建設收藏在植森社區的《天際線》,便將近期作品的風格展現地淋漓盡致。《天際線》的原作品名稱為《Beyond Horizon》,運用空中雲層的變換捕捉強烈、濃郁的情緒,營造出一種似界非界、似天似地、遼闊無為的心境,將恬淡、顛覆、平和、活躍等多種情緒揉合在層層的雲彩中。
即使已經在畫布與顏料間生活了近四十載,鄭麗雲仍保有對創作的熱情與好奇,持續探尋著新的創作可能。她對於世界、文化、自我的探尋仍在一筆筆的顏料中持續著,捕捉環境與心境的變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