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國際聯展PART II
《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系列聯展
《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系列聯展第一檔「七個在海上的人─黃博志個展」於五月底開幕後,策展團隊緊接著將於台中的陸府植深館展開此系列的第二檔展出。《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系列聯展Part II(以下簡稱「瑪德蓮時刻Pt. II」)為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與立方計劃空間共同主辦,包括五位藝術家:塔瑞克・阿圖依(Tarek Atoui,黎巴嫩)、邱明進、饒加恩、李傑(香港)、海蒂・芙依特(Heidi Voet,比利時)。
「瑪德蓮時刻Pt.II」展期自7月3日至10月29日,展期內藝術家講座將在9月中旬於陸府植深館舉辦(詳細訊息另將公佈)。
《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是立方計劃空間策展團隊自2022年展開的研究暨策展計畫,在為期兩年中進行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一系列的主題性論壇,邀請多位講者,從技術史、醫學、哲學、人文科學、藝術等不同角度為這個主題揭開多面向的思考路徑。2022年底,立方策辦以表演與聲響經驗為基礎,為期四天的「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2023年,「瑪德蓮時刻」進入第三階段,呈現一檔九位藝術家共同參與的同名國際聯,自五月底起,陸續於三個不同場地展開。
策展概念
「瑪德蓮時刻」的命名與概念,是來自小說家普魯斯特的意識流名著《追憶似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中的典故:小說中,主人翁吃到了沾了紅茶的瑪德蓮蛋糕,此味覺經驗牽動了他腦裡的深層意識,因而使得平日那些無法通過理性「回想」的記憶與感情湧現而出。在心理學領域,學者已以這個故事為根據,將這種非自主性記憶的召喚和引發情緒的催化過程,命名為「普魯斯特時刻」(The Proust Moment)或「普魯斯特效應」(The Proust Effect)。本展期冀再指出的是:瑪德蓮這種貝殼狀的糕點之所以風行,與歐洲當時(約莫十八至十九世紀之間)金屬烘焙模具的普及,以及印刷食譜書籍開始流行有著緊密的關係。「瑪德蓮時刻」這個展題與概念,是對「普魯斯特時刻」的挪寫並置轉焦點,從字面上感知主體的層面引渡回引發記憶及情感的「媒介(物)」上。
因此,「瑪德蓮時刻」嘗試穿透普魯斯特效應,揭示關於記憶的植入和再現、情感的萌生與傳遞,實與其背後的「感性召喚(技)術」有關。《追憶似水年華》中的著名情節之所以觸動不同地方、不同時代的讀者的共鳴,則更可能是來自於瑪德蓮蛋糕所創造的集體共感所賜。從媒介/技術的角度視之,即是由於「模具烘焙」與「印刷」為中介,使得這種無論在哪裡,形狀與味道都相彷的甜點得以快速大量生產,因此成為了現代世界中「感知傳遞」的力量來源。它不僅一方面創造個體私密的經驗,也同時形塑出一個時代中對某些事物的集體認同。而媒介/技術在其中的作用雖能被意識到,但卻又時常被隱藏和忽略。「瑪德蓮時刻」展覽以此思索作為出發點,探討今日感性與認同的構作技術與政治性。
本次特別邀展的《11拍聲搏》為享譽國際的黎巴嫩藝術家塔瑞克‧阿圖依(Tarek Atoui)首次在臺灣展出2020年於沙迦雙年展之作。
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本次展覽由曾任威尼斯雙年展(2017)大會評審的鄭慧華擔任策展人。
攝影:洪維邦
香港藝術家李傑以陸府植深館一樓大廳為現地創作空間,透過生活中搜集而來的影像與聲音、文字企圖挑動觀眾無意識的情緒感知。
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展覽特邀臺南的留聲機收藏家暨蟲膠唱片複製師邱明進,展示技術的傳承和演變,與情感記憶之間的相互啟發。
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臺灣藝術家饒加恩,作品《A Topper》透過解構與建構影像,揭開隱藏在殖民主義下對於他者與異地的想像和記憶。
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本次展覽特邀臺南的留聲機收藏家暨蟲膠唱片複製師邱明進,展示技術的傳承和演變,與情感記憶之間的相互啟發。
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來自比利時的藝術家海蒂‧芙依特(Heidi Voet)本次特別邀請臺中在地民眾,共同參與《無意識穿越 (無盡之屋) 》計劃。
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透過刻意使用不同陳列器具與方式,藝術家海蒂‧芙依特(Heidi Voet)呈現紀念物經過時間、空間轉換後與生活記憶的結合。
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